近日,財新記者通過多個信源證實,漢能內部已經出現大規模員工離職現象,保守估計,漢能控股集團和上市公司合計 終離職員工比例將超過三成。
大規模“協商”解雇
一位漢能中層員工告訴財新記者,集團內部從7月底開始進行大規模裁員,預計到9月底結束。“表面叫‘人員結構優化’,其實就是和員工協商解除勞動關系。”該人士透露,“我所在的部門原來有300多人,這一次已經裁掉了三分之一。工齡三年以內的員工,90%都被裁掉了,試用期內的員工更是 被裁掉。”
財新記者從另一位已經離職的中層管理人員處證實,集團各個部門以及 各地分公司都在進行員工協議離職,各部門離職比例不低于30%,個別部門甚至達到六成。
財新記者注意到,在智聯招聘等招聘類網站上,漢能集團員工近期紛紛更新求職信息,其中包括許多中層主管級別職員。一位入職未滿半年的漢能集團績效主管在其離職原因中寫道:公司即將啟動大規模裁員。
根據財新記者 獲悉的漢能集團內部離職協議標準,工作未滿一年員工,公司補償本個月工資,外加因提前不足30天通知離職而支付的代通知金(稅前工資);工作滿一年的員工補償一個月工資,加代通知金;工作滿兩年的員工補償兩個月工資,加代通知金;工作滿三年及以上的員工,補償三個月工資,加代通知金。
公司法務律師對此分析稱,按照《勞動合同法》規定,漢能并不是進行法律意義上的裁員,而是“協商解除勞動合同”。裁員需要企業和職代會或工會協商,形成裁員方案送當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審批。“小公司裁員相對容易,也能有效降低成本。大企業一般不愿意進行裁員,走協商解除勞動合同的居多。”
上述律師指出,漢能的賠償方案基本符合勞動法規定,但對工作三年以上的員工補償上限為3個月工資,與法律規定不符。《勞動合同法》47條規定,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 高不超過十二年。不過該律師也承認,未按法律規定賠付的現象普遍存在。
漢能集團此前宣布員工總數達到15000人,這次大規模員工離職或為集團重組計劃服務,同時也使集團節省不少財務成本。上述漢能員工透露,漢能在食堂標準、出差補助等方面的員工待遇都在縮水,“ 的好處就是參加職工體育活動的人變少了,以前要排隊的項目現在可以隨便玩。”
中期利潤凈虧損
遭香港證監會停牌一個半月后,漢能薄膜發電28日晚間發布2015年中報,上半年營業收入21.18億港元,較上年同期32.13億港元,下跌34.1%;凈虧損5932.3萬港元,較上年凈賺16.76億港元,跌幅達到103.5%。這是漢能系2013年正式登陸港股市場后 出現業績虧損。
對于業績下跌,漢能在此前發布的盈利預警中表示,為解除香港證監會質疑,漢能終止了大部分與大股東漢能控股集團之間的關聯交易,使得上半年關聯交易收入跌至2億港元,同比跌幅超過90%。而在中報中,上半年關聯交易收入進一步縮小至不足1億港元。
據中報顯示,上半年營業收入主要來自向山東新華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銷售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設備,所得收入約18.7億港元,占比約88.3%。另有近6000萬港元收入來自與大股東間進行的制造設備關聯交易。
5月20日發生股價暴跌并停牌以來,漢能兩度宣布終止與漢能控股集團間的關聯交易。6月15日,漢能終止與大股東簽署的一項價值5.85億美元(折合港幣45.34億元)銷售協議,涉及6套總產能900兆瓦的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BIPV組件封裝線設備。7月20日,漢能又終止了年初與大股東簽訂的未來三年總供應協議。
香港證監會的停牌處罰對漢能系造成重大影響,漢能控股集團在中報中 公布了重組計劃。漢能將撤銷原有的設備產業集團及產品開發集團,同時成立移動能源、柔性工業應用、柔性民用、分布式能源、硅鍺產品等五個新的事業群。
漢能薄膜發電(00566.HK,下稱漢能)在8月28日深夜11點發布的中報顯示,將從總部、事業部及各區域公司共精簡約2000名員工。